6月底至7月初,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上王村、西尧村、四皓村,开展“青助乡村兴”专题社会实践。本次社会实践以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以耕地质量保护为导向的农地制度改革研究》为理论支撑,在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田静婷副教授的专业指导下,采用“政策研习+实地调研+制度设计”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重点探索宅基地退出复垦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协同机制,为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西工大青年的智慧与方案。

“当双脚真正踏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我才明白学术的价值从来不在象牙塔尖,而在与民生痛点共振的每一个真实场景里。”实践队员在调研过程中说道。在抱龙村村委会会议室,实践队以一对一“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宅基地改革的产业发展情况。实践队员了解到,该村众多村民将自家老宅改造为特色农家乐,这种创新的“宅基地+特色产业”模式,使宅基地单位产值提升,生动诠释了“土地活则产业兴”的改革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上王村,实践团队与村干部进行了专题座谈。座谈中了解到,上王村通过城乡要素交易市场盘活了村内土地资源。村民将闲置宅基地信息上传至城乡要素交易市场,实现了宅基地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优化配置。

座谈会后,实践团队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研。调研中进一步发现,鉴于传统宅基地审批程序周期较长,而村民对宅基地需求的迫切性,城乡要素交易市场能够促进宅基地资源的快速均衡分配,有效缓解村民的紧迫需求。上王村通过数字化手段盘活村内资源,推动了宅基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西尧村,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集中填写+入户访谈”的调研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村委会活动室专门设置填表区,村干部组织村民按序就座进行问卷调查与填写。同学们对问卷进行逐条提问与讲解,在调研村民意愿的同时进行相关答疑和普法宣传。
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实践队员对四皓村进行入户访谈。在入户访谈后,队员们又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随机调研,街头面对面抽样问卷的反馈鲜活呈现了务工者、长者、个体经营者等群体的差异化诉求,进一步了解了宅基地政策下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生活的情况。
此次跨越秦岭北麓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宅基地政策下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耕地保护的情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治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田静婷 宋珊珊 董家毓
图/李奕玮
审核/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