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以社会实践洞察中国国情,7月1日-7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百色壮乡行实践队奔赴百色市,围绕产业、文化、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开展专题调研,为探寻民族地区发展经验贡献青春力量 。

一、产业振兴:科技与创新驱动发展
实践队深入产业一线,走访了惠民蚕业、岁丰农业、微牧农业等3家特色企业及田东县芒果交易中心,实地感受科技与产业融合带来的发展活力。
在惠民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队员们参观了桑蚕全产业链,从桑蚕养殖到桑叶茶、桑葚干等深加工产品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亲身体验了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的升级。

在岁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践队员们实地了解到,企业培育的优质甘蔗品种已在全区推广种植1.8万亩,为蔗农带来900万元的增收。基地里配套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精准调控水肥供给,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率。队员们在田间地头观察系统运作、与农技人员交流技术细节,真切感受到科学种植技术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科技赋能农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走进平果微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半自动养殖模式让实践队员们眼前一亮。从饲料自动投放、环境智能监控到养殖废弃物处理,一系列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清晰展现了科学养殖的成果。队员们一边参观养殖车间,一边向企业负责人请教技术应用的难点与创新点,详细记录现代养殖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深入理解了科技如何为农业养殖注入新活力。

在百色市田东县芒果交易中心,实践队与党支部书记陆美红深入交流,探讨直播带货对当地优质芒果及农产品销售的作用与潜力。通过基层干部的视角,队员们切实体会到党员心系群众的担当,以及新媒体在拓宽芒果销售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中的显著成效,也感受到村集体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迈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动作为与积极探索。

调研中,实践队员们发现,惠民蚕业、岁丰农业、微牧农业这三家企业与田东县芒果交易中心,虽聚焦领域不同,但都在通过多元模式与农户紧密联结: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粮改饲”等机制搭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芒果交易中心则由党支部书记带头探索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方式,共同为农产品打开销路、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添力。
此外,实践队的同学们还与各企业及交易中心的负责人深入交流,不仅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发展历程、产业难题的破解路径与未来规划,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为其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这场深入的调研,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当地立足特色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的努力,也直观看到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为产业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对“产业兴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化振兴:非遗传承与发展破局
文化振兴方面,实践队探访了平果市文学艺术创作中心、汪甸瑶族乡非遗工坊及民族文化展示馆,深入了解嘹歌、瑶绣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在平果市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国家级非遗嘹歌传承人黄秀珍现场指导队员学唱嘹歌,队员们在悠扬的歌声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原文联主席梁颖武介绍了“新嘹歌”的发展举措,展现了政府与传承人合力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局面,让队员们对嘹歌的传承与发展充满期待。

在汪甸瑶族乡的瑶绣工坊里,瑶绣传承人邓逢布向队员们展示了精美的瑶绣作品“乌达”,并讲述了乌达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与发展。同时,她也反映了当下瑶绣传播面临的“文化认知度低、传承人短缺、生产规模受限”等问题。队员们积极建言,认为可以通过青年群体的力量加强传播、结合现代创新设计提升产品吸引力等方式,助力瑶绣非遗破局。

在民族文化展示馆,在汪甸团委的讲解下,队员们从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中,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明确传承、开发、发展好此类文化资源,将为右江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红色基因传承:精神力量赋能振兴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实践队前往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参观学习,感悟红色精神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参观粤东会馆时,实践队深切感受到了粤东会馆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厚重底蕴。馆内承载的商贸往事与红色记忆交织,让队员们直观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更深刻认识到活化利用此类资源在丰富红色文旅内涵、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在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时,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红色教育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队员们重温1929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右江革命的峥嵘岁月,并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与顽强斗争的作风。

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能凝聚起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更能为红色文旅产业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多维发展。
此次调研成果丰硕,让公管学子们跳出理论框架,以脚步丈量乡村大地,切身感受到产业、文化、红色基因协同发展的实践价值。未来,实践队将深耕调研成果,把百色经验转化为专业养分,立志成长为懂基层、通国情、能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文科人才,在助力乡村发展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李舒畅 毛希睿 焦子林 文歆雅
图片:黄智宁 龙柳圆
审核: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