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新文科创新实践基地国贸分基地师生团队围绕银发经济和社会关怀主题,展开社会实践。在刘咏芳、李亚娟老师带领下,师生一行12人,前往天使照护中瑞明德养老院,考察医养结合,探讨养老机构品牌运营策略;调研“艺术无残缺”公益项目,参与孤独症少年艺术疗愈活动,关注特殊群体的成长与社会融入。

颐养有道,品牌生辉
中瑞明德养老院是“天使照护”旗下医养结合专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对象亦涵盖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技术支持。在座谈交流会上,集团负责人齐总、品牌负责人李总详细介绍了天使照护的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由于非盈利性机构特点,集团正积极探索产业链延伸,如适老化产品研发、社区助餐等增值服务,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座谈中同学们重点对养老照护产业“智能养老”需求、“智能养老”场景应用进行广泛与深入的了解。

随后,在张院长的带领下,师生团队实地参观了院区环境,让师生们对养老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绘心成景,艺暖无声
下午,师生团队走进“艺术无残缺”公益项目,与孤独症少年共同参与一场温暖而生动的艺术疗愈活动。在这里,画布、舞蹈、歌唱成为语言,色彩承载情感,孩子们用自由奔放的笔触勾勒内心世界,每一抹亮色、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疗愈。”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艺术疗愈不仅能帮助孤独症儿童释放情绪、提升社交能力,更能让社会关注并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需求。同学们就“AI+艺术”渗透艺术疗愈的可能性进行了广泛调研,期望能通过AI技术优化艺术疗愈成效,使孩子们不仅获得心灵的舒展,也在互动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

知行相融,情暖社会
本次调研与公益实践,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品牌建设与运营模式,更让同学们在真实场景中思考如何运用智能科技回应社会关怀需求。在养老院,学生们见证了“智能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理解了适老化服务对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艺术疗愈课堂,他们感受到艺术对于孤独症少年的情感疗愈作用,尝试设计通过“AI+艺术”的多元关怀表达方式。
未来,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新文科实践创新基地将继续深化智能时代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同时拓展社会公益参与广度,推动学术研究从理论走向应用,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志愿服务、产业研究、品牌优化+AI等方式,让专业学习不仅具备学术价值,更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让每一次调研与实践都成为温暖社会、增进新文科社会价值的真实行动。
(撰稿人:刘咏芳 简楠 摄影:崔鹤赢、张重爽 审稿:李娜 管兴华)